让淄博好品乘风破浪“出海”
在全球化浪潮下,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步伐日益加快,如何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?7月4日“云话山东”主题采访聚焦淄博,深入探寻淄博市涉外综合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平台)如何以创新服务模式,助力企业破浪出海,构建“海外淄博”优质营商环境。
“企业‘走出去’的意愿强烈,但路怎么走、风险怎么防,很多时候根本摸不着头绪。”淄博市外办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张明光在谈及平台建设初衷时表示,市外办在调研中发现,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常面临区域方向不明、法规不熟、信息不对称等难题。为此,淄博创新打造全省首个涉外综合服务平台,于今年5月28日正式启动,成为连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“桥梁”。
这一“桥梁”如何为企业提供实效服务?从多家淄博企业的出海实践中可窥一二。
在淄博汉青陶瓷有限公司,记者了解到,该公司产品已出口至欧盟、中东、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总经理黄少晨表示,平台如同“海外向导”,让企业在国际市场更有底气。“前几天尼日利亚有个紧急订单,要求提供CE认证。在平台协助下,我们仅用一周就办妥了,而且有了这个认证,我们能更好更快地开拓欧洲市场。”黄少晨坦言,开拓欧洲市场时,平台的帮助“及时又关键”。
同样受益的还有淄博市淄川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手工热塑琉璃生产企业,其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。公司副总经理伊海富表示,近期,平台向他们推荐了出口美国高档商场的灯饰外贸订单信息,目前,企业正与外方积极沟通,按要求生产测试单。他还提到,平台简化了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流程,3至4个月即可制卡,持卡人5年内可多次往返16个APEC经济体,跨境商务成本降低了不少。
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。作为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拓展全球市场的企业,公司副总经理崔新昌表示,平台在资源对接与品牌推广方面助力显著:“借助平台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后,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与文化内涵挖掘,推动丝绸产品从工艺品升级为艺术品,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。”目前,企业终端成品销售收入占比已从最初的不足1%提升至26%。
事实上,平台运行以来,已交出亮眼“成绩单”:发布国际经贸合作需求信息80余条;解决企业出海参展、欧盟CE认证等问题20余项;推动合作洽谈6项,涉及金额1.78亿元。更多案例印证了平台的服务实效:平台发布马来西亚一高科技产业链建设信息后,淄博某科技公司迅速响应,平台专项服务组协助其对接土地资源、梳理投资法规,最终推动企业签订2650万元投资协议;淄博某水处理企业想开拓中东、东南亚市场,平台48小时内制定参展方案,助其锁定5家潜在客户;某新材料企业通过平台服务,顺利完成2.7万吨进口液化丙烷贸易,降低了经营成本。“我们就是要整合资源,让企业在‘走出去’的过程中少走弯路,在全球市场做大做强。”张明光说。
谈及平台下一步发展,张明光表示,将聚焦“补短板、强服务”,进一步整合涉外资源,吸纳更多第三方机构,重点支持丝绸、陶琉、医药等淄博特色产业国际化,让平台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护航者,让淄博好品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多认可。
从骨瓷的温润到琉璃的璀璨,从丝绸的雅致到科技的创新,淄博企业借涉外综合服务平台的东风,让“海外淄博”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。
鲁网淄博新闻热线:0533-3811076